文物古跡是歷史的見證,是人類技術和文化的結晶,是人類創造活動的實物遺存,是珍貴的研究材料。對文物古跡的保護是對歷史、文化的保護,是對社會共同記憶和利益的保護,也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。習近平總書記歷來高度重視文物保護,并身體力行推動保護和搶救文物工作。臺實緊跟黨中央的步伐,傳承歷史留住文脈”的理念,致力于文物修繕保護與修復技術的科學研究和實踐,從博物館到古塔、古橋、古祠都有著臺實人辛勤勞動的身影。這一期,我們一起來看看臺實是如何保護古橋的吧!
沙面西橋(又稱英格蘭橋),位于廣州市沙面與六二三路相連接的舊西橋鬧市區,它誕生于1861年,至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歷史。在這風云變幻的一百五十余年里,西橋承載過“沙基慘案”時愛國青年的堅定步伐,也冷眼見證了帝國主義殖民者的殘忍無情;我中華民族英勇的人民子弟兵們也借西橋之便將殖民者趕出沙面。如今這里已成為我國近代史與租界史的一個縮影,已被開發成國家5A級景區,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,被列為國家級A類重點文物保護建筑。
沙面西橋采用塊石基礎,磚拱結構。河兩岸為漿砌石擋墻,景觀配套完善。因長期的水流沖刷、風吹雨打和年久失修,導致橋身開裂、風化嚴重、墩臺下沉拱圈變形、部分結構和構件損壞等多種病癥,存在著令人憂慮而不容忽視的嚴重問題,為了保護文物和行人安全,相關部門作出封橋禁行,指定臺實負責圍蔽加固修繕。
臺實接到光榮任務后,非常重視,并全力以赴,嚴格執行《文物保護法》和各級政府文物保護管理有關規定,結合歷史情況和現實狀況,堅持“原形式、原規格、原風貌”的原則,堅持使用原來的傳統材料和傳統工藝,力求保存和恢復其原有的形制、結構和工藝水平,保護好沙面西橋建筑本身所具有的歷史真實性和可讀性。臺實在維修過程中,盡可能減少對文物本體的干預,凡維修加固時所增添部分或更換的構件都遵守可替換原則。在使用原來質地的材料不能保證結構安全時,在經充分論證批準后,采用更為堅固的現代材料進行替換加固,替換或新添的材料和構件均可除去、拆除而又無損于文物本身,保持文物價值。在維修過程中對舊材料盡可能不棄不換,新材料適當處理。對殘損的構件可補則補,可加固則加固,對非換不可的殘件,采用審慎的態度和科學的操作方法,在選材尺寸、形式、質量、補配的紋樣圖案和色澤上,尊重原有風格、保持文物建筑的歷史風貌。
經過臺實建筑系統診治專家的匠心治療,百年古橋已“返老還童”煥發青春,該項目根據國家標準合格驗收,得到了相關單位和專家的好評,也為臺實贏得了榮譽。作為建筑系統診治專家,市政修繕領軍品牌,臺實將始終秉承“與建筑相融共生、與環境和諧共生、與人互利共生”的企業宗旨,以“讓建筑健康長壽”為企業使命,用匠心為城市解讀歷史和滄桑,懷著對歷史的無限敬畏,為傳承中華文化遺產保駕護航。